逐绿向新,焕发新生——唐山古冶区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新篇章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

金秋时节,走进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,一幅“城在景中、人在画里”的生态宜居图景徐徐展开:金山森林公园内绿意盎然,市民悠然漫步;石榴河畔水清岸绿,亲水步道串联起城市记忆;街头巷尾,“红马甲”志愿者传递着文明温度……这座曾以煤炭闻名的百年矿区,正以绿色为底色,向新而行,焕发勃勃生机。

转型升级:百年矿区向绿而行

古冶区有着130年的采煤历史,为国家能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,但也留下了采煤沉降、生态退化等“历史欠账”。近年来,该区坚定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将生态修复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。

曾经沟壑纵横的采煤沉降区,如今已变身成为占地广阔的金山森林公园。通过土地复垦、山体修复、景观绿化等“四位一体”综合治理模式,古冶区累计喷播绿化5.2万平方米,营造林8205亩,成功将“工业疮疤”转化为“城市绿肺”。公园日均吸引3000至5000人次打卡,更荣获“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”,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地标。

不仅如此,古冶区还将金山森林公园、石榴河湿地公园、北寺公园等生态节点串联成链,构建起中央城市公园集群,推动“省级森林城市”建设成果持续巩固,昔日“蓝灰底色”的煤城,已蜕变为“蓝绿交织、山水共融”的生态美城。

在产业层面,古冶区坚持“以产业‘含绿量’提升发展‘含金量’”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、智能化升级。唐山鹤兴废料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处理约100万吨钢铁固废,通过体外循环工艺实现全元素利用,无二次固废产生,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唐山冀东启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则创新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,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。

与此同时,新能源、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,钢铁、绿色建材、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、低碳化迈进,为古冶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补齐短板:美丽城区向新而行

城市功能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。古冶区以城市更新为主线,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,持续提升城市品质。

在交通出行方面,针对主干道破损、背街小巷通行难等问题,古冶区大力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,完成多条主次干道、桥梁及85号桥挡水墙修复,显著提升通行效率。为缓解“停车难”,全区谋划建设8个公共停车场,新增停车位1981个,有效改善了城市静态交通环境。

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。作为河北省首批国家级“幸福河湖”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沙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(古冶区段) 已全面完工,通过生态护岸、岸线修复和亲水设施建设,打造了水清岸绿、人水和谐的滨水空间。

2024年,古冶区持续推进15项城建重点项目,新建改建雨水管网11公里、污水管网18公里、供水管网4.7公里,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,惠及61个老旧小区、2.5万户居民。配电网、燃气管网改造工程更被列入省级重点支持清单,城市“里子”更扎实,“面子”更靓丽。

在城市管理上,古冶区推行“冲、洗、扫、吸”一体化保洁模式,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;实施“冬病夏治”供热工程,完成2座热源机组、102座热力站改造,确保群众温暖过冬。一批“微空间”如滦兴口袋公园被改造升级,让城市更有温度、更具活力。

厚植文明:幸福家园向美而行

城市之美,不仅在于环境整洁、设施完善,更在于人文精神的滋养。古冶区将雷锋精神融入城市文明建设,打造独具特色的“学雷锋”实践品牌。

自1994年起,古冶区持续开展“学雷锋先进事迹”评选,组建“雷锋快闪小分队”,通过快闪活动、志愿服务等形式传播雷锋精神。全省首个雷锋主题街和唐山雷锋精神纪念馆坐落于此,街道两侧展示雷锋日记与事迹,成为市民接受精神洗礼的重要场所。

“学习雷锋好榜样”的歌声在金山市民广场响起,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人人可学、处处可为”的雷锋精神。如今,古冶区已形成“周周有活动、人人都参与”的志愿服务新格局,文明之风润物无声。

在养老服务方面,古冶区积极探索“快乐养老”新模式。怡然安养院内,老人们合唱《摇太阳》,笑声不断。全区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,让“银发族”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

从“工业伤疤”到“城市绿肺”,从“煤灰之城”到“生态美城”,从“功能缺失”到“宜居宜业”,古冶区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。逐绿向新,这座百年矿区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
此报道内容源自《河北日报》的报导。


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: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